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美西學者齊聚洛杉磯 探討臺灣文學多重面貌

  • Date:2017-03-25

四位美國西岸研究臺灣文學的重量級學者,3月25日下午於洛杉磯臺灣書院,共同探討臺灣文學。這場講座是由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主辦,邀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史書美、紀一新、白睿文(Michael Berry),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臺灣講座廖炳惠等學者參與,並由白睿文擔任主持人。

主講的三位學者,從各自的教學及研究領域出發,提供了極具省思性的觀點:
史書美認為臺灣原住民文學是台灣文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原住民族從口傳文學轉換到現代文學的創作,歷經了艱辛而具挑戰性的歷程,不論是日本殖民統治或是漢人統治時期,必須用來表達的文字都是外來的殖民語言。因此出現以羅馬拼音原住民語言穿插其中,並以反殖民統治及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為題材進行創作。史書美並同時以羅馬拼音、中文及英文朗誦排灣族作家莫那能的詩《百步蛇已死》,以及《如果你是山地人》做為印證。

廖炳惠則以「臺灣文學的孤魂野鬼」為題,討論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國族認同議題。首先舉出陳映真在過世前10年移居北京,大部份時間處於昏迷狀態無法表述,卻被推崇為「偉大的同志」。廖炳惠以陳映真的代表作台灣三部曲《玲璫花》、《山路》、《趙南棟》為例,進一步說明陳映真文學創作的三個階段所顯現的社會意識與國族認同。李昂小說中的女鬼,以及大馬華文作家黃錦樹對於墳墓的觀察,也在其中探討流放在外的幽靈,對於原鄕文化與認同的拉鋸。

紀一新教授則是說明文學與電影之間,存在著相似又相異之處。從社會功能而言,不論讀文學作品或看電影,都是一種深度的說故事的投資(deep investment in storytelling),也都是消費行為與經濟活動與想像力的探索,但是二者交互影響又互為行銷,最後反而成為一種新的跨界媒體(cross media hybridization)。紀教授並且以場面調度(Mise-en-scène)的概念,舉九把刀的小說、以及《父後七日》、《茱麗葉》、《念念》、《一頁台北》等電影,說明文學作品與電影間相互為用的密切關聯。

洛杉磯臺灣書院表示,這場講座的多元論證,為現場不同國籍的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閱讀臺灣—臺灣現代文學經典」特展總結性的研討。這項展覽將持續在臺灣書院展出到4月8日結束,之後將移師加拿大台加文化中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