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近未來的傳統:當代台灣藝術的儀式展演」 即將在洛杉磯臺灣書院開展

  • Date:2018-07-20

駐洛杉磯臺灣書院自7月21日起至9月22日,將以台灣陣頭遊行及儀式廟會活動為主題,透過紀錄片、照片及當代舞蹈團體的作品影片,推出「近未來的傳統:當代台灣藝術的儀式展演」展覽。展覽期間亦邀請順天聯合基金會於開幕當日及相關工作坊中演出,呈現獨特的傳統陣頭舞蹈。

廟會活動,是臺灣常民生活的一部分,遍佈台灣尋常角落,神明遶境出巡、進香煙燻繚繞或是喪葬儀禮時刻,人群擁簇著民俗藝陣遊行與表演,看熱鬧的民眾被祭典儀式的熱鬧氣氛吸引,這些儀式不僅是宗教祭典,同時也是民間藝術活動的精髓。傳統表演藝術承載了歷史,成為民族整體的記憶與意識,其中的民俗元素,如台灣民俗文化學者林茂賢所言:「民俗是生活型態的真實反映。」表演藝術學者黛安娜.泰勒(Diana Taylor)也指出:「每個現場的表演都是傳遞和保留知識的方法,體現的記憶(embodied memory)會一直保留在身體經驗的傳承之中,表演是『活的文件檔案』。」

這次展覽將介紹攝影大師張照堂在1970年代的重要紀錄片《王船祭》;九天民俗技藝團帶著10公斤的三太子神偶,參加國際馬拉松跨越沙哈拉沙漠的真實照片;董事長樂團全新製作的音樂及影片《迎神》。此外,還有當代編舞家的相關舞蹈影片,包括鄭宗龍成功地將有趣的故事轉換成《十三聲》,這個全長的作品將道教儀式,繁華的街市生活轉化為舞蹈的幻想世界,聯結過去與現在,現實與超現實;何曉玫的舞蹈創作《默島新樂園》,融合台灣味與外國感的金色浮世繪,在芭比娃娃的玩偶美學中,暗喻著現代社會華麗與寂寞並存的情況;林麗珍的《醮》源自於道教、民俗與宗教儀式,獨特的美學風格常讓人印象深刻;《彩虹的盡頭》源自林宜瑾對於台灣喪葬儀式的探討,並將之化為內在精神與原始的肢體文化。

展覽內容聚焦於三個對於台灣文化的詮釋,民俗儀式傳統、近未來的創作及當代台灣人的存在形體。這些展示作品暨古典又現代,同時反映出來自東、西方的影響。台灣藝術家們充分探討傳統與創意融合的可能性,同時在過程中將豐富的在地傳統文化,轉化具有國際性的當代藝術。

本次也UCLA之Fowler博物館合作,將於8月5日下午在Fowler博物館中庭,舉行一場免費的親子活動工作坊,內容包括順天聯合基金會的現場表演與臉部彩繪活動。此外,這次的展覽,也將放映與台灣陣頭家族故事相關的電影《陣頭》,作為本次展覽的閉幕活動。

相關活動:
1. 開幕酒會暨講座:7月21日星期六下午2:00-4:30
(講座:由策展人張懿文助理教授與UCLA余承婕教授擔任,針對展覽主題進一步探討)

2. 「台灣的宗教廟會傳統」工作坊:8月5日星期日下午2:00-4:00

3. 《陣頭》電影放映:9月21日星期五晚上7:00-9:00,駐洛杉磯臺灣書院
     (《陣頭》獲第49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與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

本案聯繫人:邱旭伶秘書
電話:(213) 403-0168
電郵:hsuling@mo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