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隨身指南」當代藝術展探討現代人的文化認同 10月12日在臺灣書院隆重開幕

  • Date:2018-10-05

現代人的生活被科技與數位資訊包圍,在現實與虛擬的轉換之間,個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會有哪些可能呢?洛杉磯臺灣書院最新一檔展覽「隨身指南:王博彥和Kio Griffith的對話」將於2018年10月12日晚間盛大開幕,透過兩位參展藝術家的影像與裝置作品,描摹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快速流動與變遷,並探討在跨文化的交相激盪下,個體對於身分與自我認同所產生的無限想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王博彥作品4件、Kio Griffith作品1件。來自台灣的王博彥,目前是18街藝術中心的駐村藝術家,將在本次展覽中展出「六則日誌」(Six Excerpts from a Journal)、「橫渡」(Crossing)、「一件編造的個人檔案」(A Fabricated Personal Archive)及「地鐵迷蹤」(Route of Obsession)等動態影像裝置作品。王博彥擅長以影像及裝置創造特殊氛圍的環境,讓觀者產生獨特的情緒與想像。主題通常由個人經驗出發,帶出人們共同的集體歷史與意義。王博彥表示,科技與資訊已然形塑個體的認同與移動的方式,而這項展覽就是對於這種文明現象的深刻反思。另Kio Griffith展出的作品為「improvideo logue #88」,是一件結合影像及物件的裝置作品。

Kio Griffith亦為本展之策展人,表示「隨身指南」可說是一本虛擬的導覽手冊,可作為現代人感官與心智的導引。在快速變動的21世紀,文明從類比發展到數位,人們在跨文化之間穿越,所有的經驗與記憶,都被記載在數位檔案中。這些檔案紀錄其實都曾被大量改編,真實性值得懷疑,但這些虛擬資訊的影響力卻是無遠弗屆,而這也是本次展覽所要探討的議題之一。

「隨身指南」兩位參展的藝術家都擁有跨文化的經驗:王博彥往來於台北、紐約之間,而Kio Griffith則是常駐於日本及洛杉磯兩地,兩人都擁有美國及亞洲大都會的生命經驗,具有雙語、雙重文化的感知能力,也引出他們在當下環境中的認同問題。在這次展覽中,王博彥和Kio Griffith將從視覺、聽覺、符號及語言,探索讓不同的世界得以調和、溝通的方式。